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魏万之京

送魏万之京

唐代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树 一作:曙)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送魏万之京译文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薄霜刚刚渡过黄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怀愁之人实在不忍听那鸿雁哀鸣,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身在旅途的异乡客。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树 一作:曙)
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京城深秋捣衣声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李颀送魏万之京注释

注释
魏万:又名魏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李颀送魏万之京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是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李颀送魏万之京创作背景

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诗人李颀的古诗

赠别张兵曹

唐代 李颀

汉家萧相国,功盖五诸侯。勋业河山重,丹青锡命优。
君为禁脔婿,争看玉人游。荀令焚香日,潘郎振藻秋。
新成鹦鹉赋,能衣鹔鹴裘。不惮轩车远,仍寻薜荔幽。
苑梨飞绛叶,伊水净寒流。雪满故关道,云遮祥凤楼。
一身轻寸禄,万物任虚舟。别后如相问,沧波双白鸥。

寄韩鹏

唐代 李颀

为政心闲物自闲,朝看飞鸟暮飞还。
寄书河上神明宰,羡尔城头姑射山。

夏宴张兵曹东堂

唐代 李颀

重林华屋堪避暑,况乃烹鲜会佳客。主人三十朝大夫,
满座森然见矛戟。北窗卧簟连心花,竹里蝉鸣西日斜。
羽扇摇风却珠汗,玉盆贮水割甘瓜。云峰峨峨自冰雪,
坐对芳樽不知热。醉来但挂葛巾眠,莫道明朝有离别。

魏仓曹东堂柽树

唐代 李颀

爱君双柽一树奇,千叶齐生万叶垂。长头拂石带烟雨,
独立空山人莫知。攒青蓄翠阴满屋,紫穗红英曾断目。
洛阳墨客游云间,若到麻源第三谷。

送裴腾

唐代 李颀

养德为众许,森然此丈夫。放情白云外,爽气连虬须。
衡镜合知子,公心谁谓无。还令不得意,单马遂长驱。
桑野蚕忙时,怜君久踟踌。新晴荷卷叶,孟夏雉将雏。
令弟为县尹,高城汾水隅。相将簿领闲,倚望恒峰孤。
香露团百草,紫梨分万株。归来授衣假,莫使故园芜。

宿莹公禅房闻梵

唐代 李颀

花宫仙梵远微微,月隐高城钟漏稀。夜动霜林惊落叶,
晓闻天籁发清机。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
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皈依。

题少府监李丞山池

唐代 李颀

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他人骕骦马,而我薜萝心。
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长廊閟军器,积水背城阴。
窗外王孙草,床头中散琴。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

采莲(一作放歌行)

唐代 李颀

越溪女,越溪莲。齐菡萏,双婵娟。嬉游向何处,
采摘且同船。浩唱发容与,清波生漪涟。时逢岛屿泊,
几伴鸯鸳眠。襟袖既盈溢,馨香亦相传。薄暮归去来,
苎罗生碧烟。

鲛人歌

唐代 李颀

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轻绡文彩不可识,
夜夜澄波连月色。有时寄宿来城市,海岛青冥无极已。
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始知万族无不有,
百尺深泉架户牖。鸟没空山谁复望,一望云涛堪白首。

送王道士还山

唐代 李颀

嵩阳道士餐柏实,居处三花对石室。心穷伏火阳精丹,
口诵淮王万毕术。自言神诀不可求,我师闻之玄圃游。
出入彤庭佩金印,承恩赫赫如王侯。双峰树下曾受业,
应传肘后长生法。吾闻仙地多后身,安知不是具茨人。
玉膏清泠瀑泉水,白云溪中日方此。后今不见数十年,
鬓发颜容只如是。先生舍我欲何归,竹杖黄裳登翠微。
当有岩前白蝙蝠,迎君日暮双来飞。

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

唐代 李颀

云阴带残日,怅别此何时。欲望黄山道,无由见所思。

李兵曹壁画山水各赋得桂水帆

唐代 李颀

片帆浮桂水,落日天涯时。飞鸟看共度,闲云相与迟。
长波无晓夜,泛泛欲何之。

送康洽入遇进乐府歌

唐代 李颀

识子十年何不遇,只爱欢游两遇路。朝吟左氏娇女篇,
夜诵相如美人赋。长安春物旧相宜,小苑蒲萄花满枝。
柳色偏浓九华殿,莺声醉杀五陵儿。曳裾此日从何所,
中贵由来尽相许。白夹春衫仙吏赠,乌皮隐几台郎与。
新诗乐府唱堪愁,御妓应传鳷鹊楼。西上虽因长公主,
终须一见曲陵侯。

龙门送裴侍御监五岭选

唐代 李颀

万里番禺地,官人继帝忧。君为柱下史,将命出东周。
歇马傍川路,张灯临石楼。棱棱静疏木,濞濞响寒流。
榔叶四荒外,梅花五岭头。明珠尉佗国,翠羽夜郎洲。
夷俗富珍产,土风资宦游。心清物不杂,弊革事无留。
举善必称最,持奸当去尤。何辞桂江远,今日用贤秋。

古从军行

唐代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题卢五旧居

唐代 李颀

物在人亡无见期,闲庭系马不胜悲。窗前绿竹生空地,
门不青山如旧时。怅望秋天鸣坠叶,巑岏枯柳宿寒鸱。
忆君泪落东流水,岁岁花开知为谁。

宿香山寺石楼

唐代 李颀

夜宿翠微半,高楼闻暗泉。渔舟带远火,山磬发孤烟。
衣拂舟松外,门清河汉边。峰峦低枕席,世界接人天。
霭霭花出雾,辉辉星映川。东林曙莺满,惆怅欲言旋。

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

唐代 李颀

吏部明年拜官后,西城必与故人期。
寄书春草年年色,莫道相逢玉女祠。

送卢少府赴延陵

唐代 李颀

问君从宦所,何日府中趋。遥指金陵县,青山天一隅。
行人怀寸禄,小吏献新图。北固波涛险,南天风俗殊。
春江连橘柚,晚景媚菰蒲。漠漠花生渚,亭亭云过湖。
滩沙映村火,水雾敛樯乌。回首东门路,乡书不可无。

题璿公山池

唐代 李颀

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片石孤峰窥色相,
清池皓月照禅心。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闲房春草深。
此外俗尘都不染,惟馀玄度得相寻。
李颀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 111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