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夜月渡江

夜月渡江

清代 沈德潜

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
布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
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
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

沈德潜夜月渡江译文

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
月光照在宽阔的水面上,波光粼粼,眼前一片光亮,船行江面犹如置身仙境,破空而行。
布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
江天隐约模糊吞没了镇江金山、焦山和北固山的身影,洪波卷起六朝的千年古音在回荡。
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
鱼龙等水族潜水的响声打破这寂静夜空,牛斗二星转移,沉沉夜色未央。
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


长风破浪,瞬间已渡过镇江,我却仍心系着那里,情意绵长。

沈德潜夜月渡江注释

夜月:即月夜。
金波:指月光照映水面时的波光。
布茫:隐约模糊。三山:江苏镇江的金山、焦山和北固山。
六代:即六朝,建都于南京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鱼龙:泛指水族。
牛斗:牛宿和斗宿二星。
京口:即镇江。
楚尾吴头:楚、吴均为春秋时古国名,镇江处于两国交界处,故称。

沈德潜夜月渡江创作背景

  本首诗的具体创作年份未详,应是沈德潜在乾隆朝为官期间(1739—1750年),一次月夜返家、路过镇江时所作。

沈德潜夜月渡江赏析

  此诗写在镇江渡江时所见所感,宛如一幅清幽淡远的月夜渡江图。首联直接进入诗题,写满天的月色、波涛翻滚的大江和扯满风帆的行船;颔联承前景而展开,写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及联想;颈联则展示了水底鱼龙和天上星斗的两幅图画;尾联写船过镇江后诗人心中的复杂情感。全诗几乎都是写景,只有后一句最后三个字才落实到言情上,但景中都渗透着情感。
  首句“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白帆十幅,点缀于天空与水面之间。“破空行”三字下得极妙,堪称神来之笔。水天一色,眼空无物,船行江面犹如天上,置身仙境,和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诗句“春水船如天上坐”意境很相似。
  接下来的“布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两句承前景而展开,气象显得十分雄阔,写眼中所见,是现实。随着船行,诗人放眼望去,一切都笼罩在夜幕之中。“欲没”二字用得准确,写出夜中景物隐约难辨的特点。对句写耳中所闻,含有想象成份。这一句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声势,也写出了长江生命。尽管六朝金粉早已荡涤罄尽,人事几经沧桑,而长江依然不舍昼夜,流向大海。诗人取杜甫“不废长江万古流”之意,含有一种寓意深刻的理趣。
  三联遥应诗题“月夜”,向人们再展示两幅画图:“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这两句在写法上,都是以动衬静,通过水底鱼龙和天上星斗的“惊”和“转”,暗示夜晚的宁静,使得两幅画面呈现出安谧、和谐之美,蕴含着布观的“变”与宏观的“不变”的道理。
  尾联“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融叙述、写景、抒情为一体,结得言有尽而意无穷。“长风”一词,颇受诗家的青睐,不论是在北朝萧悫的口中,还是在唐代李白的笔下,都是宏图大志的象征。因此,作者在这里是语兼双关,既用它形容疾风送舟的快速,又用它表现自身亢奋的心情。而“无限情”三字,则是对这次夜月渡江心态的总概括。

诗人沈德潜的古诗

支公塔

清代 沈德潜

松阴媚沦涟,境冷人踪灭。中峙窣堵波,高僧此归骨。

兰亭未会前,纪载何人笔。

游五云洞

清代 沈德潜

山斋饭初罢,步入空岩里。来寻五云洞,云根露齿齿。

寒泉清道心,松风涤尘耳。老僧木石年,坐阅人代驶。

相对不说法,颇得清静理。石床难久留,寒光逼衣履。

晚钟送归客,遥林夕阳紫。

过真州

清代 沈德潜

扬州西去真州路,万树垂杨绕岸栽。
野店酒香帆尽落,寒塘渔散鹭初回。
晓风残月屯田墓,零露浮云魏帝台。
此夕临江动离思,白沙亭畔笛声哀。

题黄宣画鱼障子

清代 沈德潜

黄宣画鱼得名胜国时,于今犹传画鱼障。寻尺之间分岛屿,滚滚波涛起寒涨。

千鱼万鱼集堂上,小鱼游水随风浪,大鱼独立势倔强。

想当经营时,天趣妙入神。走笔扫绢素,欻忽开金鳞。

亦复工远势,沙平云淡纤毫分。渔翁小艇楚江岸,美人竹竿淇水滨。

又疑积石既凿龙门通,水势直趋沧海东。赤鲤已趁洪涛风,震电烨烨行虚空,腾身直上成飞龙。

古来屈伸变化数伊吕,莘渭奋迹还相同。人生局束良可耻,汨没泥沙为贪饵。

纵游宜入沧波中,勿复噞喁恋沼沚。收图忽卷云涛堆,匹绡隐隐生风雷。

访如来庵

清代 沈德潜

寒云护山顶,隐见最高峰。遂造林中寺,才闻午后钟。

窗明半岭雪,门掩断崖松。分院平生愿,从谁话箭锋。

同京口余文圻登蒜山憩清宁道院时春尽日 其二

清代 沈德潜

峰颠突兀睇无垠,吴楚苍茫几点尘。天地本来成逆旅,江山从古属闲身。

松门瘦石樵家路,瑶草金光道院春。惭愧玉皇香案吏,阶前暂作扫花人。

景阳钟歌

清代 沈德潜

老龙觺觺蟠秋草,草根蟪蛄吊昏晓。摩挲犹识永明年,银泥几见乾坤老。

端门鼓漏隔宫闱,梦暖香浓晓不知。殿角星残声乍响,景阳楼上画眉时。

云龙门开移庙主,从此蒲牢卧绀宇。何似铜仙辞汉宫,回望咸阳泪如雨。

游天上

清代 沈德潜

山灵招我深,轻策上层阪。
巅顶涵清上,坎艮象成蹇。
水寒鱼不生,穴黝龙疑偃。
想当融结初,天匠费镌铲。
鉴影须眉寒,洗心烦郁遣。
沿缘把垂藤,趺坐藉苍藓。
是时暮樵还,风送歌声远。
云游萝径湿。
烟动僧愁饭。
聊追谢监游,讵同阮公返。
不见青莲花,羽化空遥缅。

白堤春兴

清代 沈德潜

破楚门西更向西,画船双桨白公堤。人家临水花为市,僧舍沿山石作梯。

弱柳似随歌扇拂,好莺偏傍舞筵啼。讨春年少情难尽,不许亭亭日色低。

晚入邓尉山宿还元阁

清代 沈德潜

晚钟流岩壑,寻声经叠嶂。重游二十年,云山故无恙。

来登四宜堂,聊此息筇杖。老桂渐凋残,吾生岂强壮。

凭轩送远目,百里纳清旷。晴雪漫陂陀,香风透屏障。

花影连湖光,夕阳摇滉漾。俄顷寒烟凝,岚岭换形相。

夜投还元阁,高枕鸟巢上。风雨惊梦魂,松涛入纸帐。

送刘东郊之闽中 其一

清代 沈德潜

节序逢摇落,况当君远行。难为今日别,并见古人情。

客路千江雨,秋心万木声。蔗洲如已过,应近越王城。

舟行鲁齐境不得望岳作歌

清代 沈德潜

婚嫁劳我生,年来已粗毕。而何五岳已,虚愿未傥一。

今年西笑之神京,愿上太山绝顶凌峥嵘。第一峰头驻双足,放眼万里窥蓬瀛。

扁舟迢迢越淮甸,顺流忽过钟吾县。泗水亭荒忆汉业,峄山碑废怀秦篆。

杜陵南池纪文藻,太白酒楼缅觞宴。鱼陶蒙艾指点中,岱宗隔断青难见。

同舟吴季子,恂士。示我太山图。苍苍十八盘,上有神人居。

楼观缥缈间,云气乍有无。七十二君封神处,金泥玉简空追摹。

星辰高压从下看,帝座直逼凭空呼。其下亭亭云云列培塿,恍如长老招手儿孙趋画图。

令我兴飞越转惜,天门无路筇难扶。黄河虽经流浩涆,青帝未识云模糊。

山灵笑我胸次隘,那能气吞齐鲁直溯鸿蒙初。宵来梦羽人,授我秘府册。

携赠仙人九节杖,宇内名山许探历。他年终作岱岳已,日观高高夜栖息。

三更看涌扶桑轮,群飞海水摇金碧。

夜月渡江

清代 沈德潜

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
布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
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
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

宿清足轩赠鸣谦鸿渐二释子

清代 沈德潜

飞鸟晚投林,予亦栖方丈。开帘耿明河,东峰月稍上。

相对道门旧,窅然断心想。观空得县解,超尘指迷惘。

夜静听始清,风泉发幽响。

玉瓮歌应制

清代 沈德潜

广寒殿中大玉海,声价高声古鼎鼐。声阗职贡供雕镌,水族百怪穷神奸。

诈马宴余陈几席,障以阑杆耀金碧。君臣饮酒歌乐岂,取醉正须三十石。

劫灰飞后归琳宫,伴侣瓦缶腌青松。有如周宣猎碣

赠莲花洞僧泊云

清代 沈德潜

巑岏千笋地,古洞昼冥冥。中有无家客,石床闲诵经。

休粮时断火,汲水偶携瓶。不许俗人到,白云常掩扃。

赠吴琳岩孝廉即送归吴兴兼简家䑳翁太史

清代 沈德潜

我昔曾游道场山,云迷未款名贤关。今年临安得会合,转恨十载迟追欢。

先生老境兴跌踢,后辈应推丈人行。经年矻矻事编纂,提要钩玄戒冗长。

咕嗫素鄙临汝侯,龌龊还嗤灶下养。恶言不入缘耳聋,问事瞪目神常聪。

外人狎侮时取闹,何异蝘蜓嘲神龙。我虽兄事实师事,藉君金鎞开瞽蒙。

长篇许作万人敌,五字散出偏师攻。酸咸殊俗二老合,如蒿倚松駏得蛩。

长堤看花并移棹,高峰瞰海同扶筇。朝来分张故山去,冰鳞差差阴气冱。

断鸿西望下寒云,遥指霅溪溪畔路。吾家康乐久悬车,焚却银鱼学钓鱼。

白蘋之洲傥相遇,道我新修种树书。

过白石翁隐居处

清代 沈德潜

长湖浩烟波,遥村隐云树。扁舟独溯洄,系缆清溪渡。

荒冈既盘纡,亩丘亦回互。缅怀古逸民,言寻栖隐处。

子孙秉先训,累叶事农务。遗安人所难,世远见贞素。

松楸郁茫茫,清风古来墓。

王韩起见过 其二

清代 沈德潜

落魄滞江皋,三年一布袍。长贫真到骨,众论尚吹毛。

摧抑名偏盛,艰难志愈高。抚时还恸哭,贾谊是吾曹。

过学山园

清代 沈德潜

闲园莽萧瑟,独游适亭午。深林啼竹鸡,石梁窜松鼠。

旅葵长于人,藤花落如雨。缅当断手年,经营阅寒暑。

虽非平泉庄,彷佛辋川墅。文藻散荒烟,声华委黄土。

涧泉咽不流,似诉兴衰语。

沈德潜

沈德潜

  沈德潜(1673~1769 )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成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 ► 46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