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宋代 安道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安道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译文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黎明时的阳光刚刚照到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女民兵英姿飒爽手持五尺枪。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红艳美丽的装扮,而爱革命的武装。

安道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注释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题照,为照片题字或题诗。
飒爽:豪迈而矫健,形容精神抖擞。
曙:天刚亮。
演兵场:练兵场。
奇志:极不平凡的志向。
红装:妇女红艳美丽的装扮。

安道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赏析

  这首七绝,毛泽东留有的手迹目前见到的共有五件,其中一件的落款时间为1960年12月,修改定稿则在1961年2月。该诗后来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上,题为“为女民兵题照”。诗中的“红妆”、“武妆”的“妆”字已改为“装”,“飙爽”也改为“飒爽”。此后,毛泽东的这首《为女民兵题照》,通过各大媒体传遍全国,并作为歌词谱曲,唱遍了大江南北。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是对女民兵“演兵”的艺术概括。题照诗,对照片上的形象用诗的语言可以作某种艺术概括,这里作者用“曙光初照”,形象地点出了时间,用“演兵场”描述出具体环境的“空间”。在这特定的时空中,烘托出一种“全民皆兵,严阵以待”的尚武气氛。对照片上女民兵这一主体形象的出现,诗中并没有像小说那样对具体肖像进行多侧面的细致的刻画,而只选择女民兵身背的“五尺枪”作为特征性的“非有机体”符号物造型的主体。
  枪,对于一个兵来说是第二生命。所以,枪在女民兵身上,已经充分人格化了,已经成为她作为兵的整个“机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作者在从外部观照实写的基础上,又从人物的气质和神韵方面作勾勒。“飒爽英姿”,正是对女民兵最恰当的概括。题照诗,不从照片上立体形象的“形”的复现,而要在人物的“神”方面着眼。因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无论如何不如照片上的形象那么直观和鲜明,而对照片上形象提神摄魄的勾画却正是题照诗的神来之笔。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是对照片形象的直接议论。作者是反对在诗中“直说”的。他说:“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但是,作为题照诗,与古代题画诗一样,不仅允许,而且可以成为它的某种特色。沈德潜论杜甫题画诗时曾精辟地指出:“其法全不在彩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碎语》卷下)因此,在“说到真马真鹰”的基础上“开出议论”,被看作是题画诗的一种方法、一种“模式”、一种体式的特点。
  作者的题照诗采用议论这一特殊方法的,这种议论是对女民兵精神的一种升华。“中华儿女多奇志”,作者把艺术视野从照片上单个的、具体的女民兵,上升到更为众多、更为普遍的“中华儿女”的整体性形象上,许多非同一般的奇特的伟大志向,其中令世人瞩目,最值得称道的则是“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里的“武装”既可实指军人的装束,也可以泛指“武装斗争”。中华儿女所爱的不是传统的“红装”打扮,而是与中华民族自立和腾飞患息相关的战士的“武装”。作者从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高度高瞻远瞩,热情赞颂了中华儿女尚武的壮志。
  作者用想象之笔来描写,运用理性之思来议论,使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女民兵的鲜明形象着笔,进而抒发感慨并将女民兵形象的美提升为精神的美,进入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它由景致情,由情入理,将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民兵描写得生龙活虎,成为一篇赞美女性的难得佳作。

安道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创作背景

  1959年10月1日,民兵方队接受检阅后,李原慧全副武装地照了相,并将照片珍藏在自己的皮包里。1960年冬,毛泽东去浙江、广东等地调查研究,李原慧等作为工作人员随行。此照偶然为毛泽东所见,李原慧便将其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为照片作了一首七绝。1961年春,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在宣纸上再次书写了这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正式送给李原慧。李原慧将这幅手迹珍藏起来,视同珍宝。

诗人安道的古诗

穆陵停雪

宋代 安道

穆陵古道界青齐,路转峰回望欲迷。北近岘山岚气会,南临沭水暮云低。

桓侯胜烈今何在,仲父高勋古未题。惟有阳崖含腊处,三春积雪画桥西。

和夏南麓绣斧曾驱当道狼及答尹存吾喻仁山携

宋代 安道

金石论交半化狼,竹桐吾味暂栖凤。
陶篱三亩新荒迳,孔壁千秋未题堂。
彩凤题门人洒落,骊珠照夜笔淋浪。
惜无北海盈樽酒,与赋东湖五月凉。

满庭芳·晚行

宋代 安道

爱惜尺书,世人竞道,乾坤算我无情。稀奇世界,梦境说蓬瀛。

一日枯肠清饿,芋头熟、浊酒盈罂。谁相信,田閒迂叟,七载在神京。

虚惊。缘底事,空山顽石,犹是承平。况江南春晚,草长花生。

正欲一舒腰脚,向佳处、曳杖閒行。荒江外,寒烟疏翠,天际晚钟声。

崇恩太后升祔十四首 罍洗用《嘉安》。

宋代 安道

列爵陈俎,芬芳和羹。摐金击石,洋洋和声。礼行伊始,我德惟明。

既盥而往,于昭斯诚。

罗浮梦 其一

宋代 安道

江头千树月黄昏,香满梅花欲断魂。缟素仙人来入梦,瑞烟笼罩枕娇云。

读四川崇庆牧辽东常君殉难行状五言古体四十韵

宋代 安道

学深任气数,性定无存亡。我观天下事,管窥庸足量。

辽东有国士,理斋厥名常。毋谓当代人,与古难颉颃。

弱冠迈庠序,三十成文章。拾芥掇科第,匪夸名氏扬。

将以经术身,展布于庙廊。谒选授西充,西充蜀道长。

山环复水阻,积敝嗟荒凉。君为振风俗,纲目间大纲。

董课警戏游,建庙崇蒸尝。公馀申教令,士民初有方。

烽烟起番部,逆酋恣披猖。羽檄从令署,支放千军粮。

束装隶营幕,三年食未遑。名迁崇庆牧,身踞西岭冈。

贼掠木果木,劫夺倾稻粱。懦夫心胆裂,壮士空踉跄。

君挥使各去,有我独身当。大呼震林谷,奋臂施干将。

可怜书生手,刃贼如刲羊。叠击八九首,连被十数创。

屹然犹骂贼,贼势怒益张。一旦申大义,义气何堂堂。

当事奇伟烈,胪迹陈未央。监司恤其躬,成均荫乃郎。

祠祀入昭忠,于焉报馨香。此事越四载,迢遥隔远疆。

愧我暗时务,谁与潜德彰。张侯武功宿,馀不来树棠。

邀予课令子,日久形迹忘。著作从我读,灯窗披琳琅。

忽地得君状,英风疑飘飏。君效明遇吉,我拟汉子房。

状貌尽儒官,劲勇淩秋霜。虽然事迹异,气局无参商。

悬知大丈夫,百鍊益坚钢。得力性学功,生死两不忙。

临风一凭吊,诗成涕泗滂。今朝见实录,乃叹史笔良。

崇恩太后升祔十四首 升降殿用《熙安》。

宋代 安道

笙箫纷如,陟彼庙庭。锵锵佩玉,怀兹先灵。神保聿止,音容杳冥。

繁禧是介,万年惟宁。

毛女唐常建尝言山中遇毛女,自言秦宫人 其一

宋代 安道

鹃叫春山梦不惊,缓寻花草拾瑶琼。诗人何事因怀古,强把无情作有情。

圆明园道中寓日

宋代 安道

御园西郭外,初夏景堪娱。金线遮桥柳,浓阴夹道榆。

麦翻千顷浪,鱼跃半池珠。雨后平芜绿,尘清辇路濡。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宋代 安道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饮酒二十首并序 其十

宋代 安道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离亭燕 送王干臣部郎大贞还京

宋代 安道

两度师船南下。飘拂国旗高挂。浩荡皇恩宣布处,付与桥民佳话。

欣道使臣来,博带儒冠閒雅。

地是车牛传舍。人有联骚吟社。海外能谈存古事,礼失而求诸野。

惆怅别星轺,珍重采风归也。

乙巳仲冬追亿皇考升遐倏周三载孺慕之忱与时俱积恭诣景陵拜谒以伸 ...

宋代 安道

恭陈服御俨凭依,拜奠菁茅凛不违。四十年余恩浃髓,一千日里涕沾衣。

寝园翠绕熊罴护,陵树霜寒鸟雀稀。翘首五云犹在望,忍乘清跸告言归。

风雪致祷遂尔晴霁

宋代 安道

塞外春深雨雪频,寒风犹自拂征尘。昨朝遣祀咨宗伯,已见遥天霁色新。

题宝积寺八咏 其五 双冷泉

宋代 安道

碧甃寒相对,潆渟西复东。不缘居一地,那得两心空。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 其四十四

宋代 安道

四月十五结,虚空遭火爇。此土与西天,同途不同辙,镇州萝卜并州铁。

浣纱溪·为懒云作

宋代 安道

香国沈迷酒国醒。天涯都是海中萍。却怜名字重旗亭。

窥宋风流成惋惜,感甄心事易飘零。那堪抵死眼垂青。

水调歌头(寿何帅)

宋代 安道

某伏以天佑皇朝,龙虎叶皇龄之运;时生人杰,麒麟开六月之祥。垂弧在辰,属部胥庆。共惟某官德钟清粹,气备中和。暂借鸿名,特欲重无戎之寄;伫来凤诏,促归充左辖之虚。属初度之载临,开华年而有永。某误蒙眷予,倍切欢愉。持南丰一瓣之香,归依已切;效东鲁三寿之祝,祈颂难穷。仰冀台慈,俯赐电览。某下情无任善颂之至。
皓皓一何洁,更暴以秋阳。秋毫尘滓、如何涴得这肝肠。况对金风初度,酌彼银河净浴,六月凛冰霜。精白生来别,日月许争光。
清明朝,清要路,偏流芳。澄清闽峤,姑命申伯式南邦。洗得甲兵静了,去作诗书元帅,却人相吾皇。清问同天老,俾尔寿而昌。

登杨家城得神松旧处

宋代 安道

欲寻神木识根由,直上馋崖到由游。好溯金时初建寨,还徵宋相旧题楼。

勋传柱国杨家将,说误槎仙博望侯。更莫浪称松见处,山城改徙自云州。

平床翠黛

宋代 安道

好山当户削平床,彷佛眉横翠黛长。月镜高悬云影净,萝衣深掩露华香。

不妨醉客移春梦,绝胜佳人试晓妆。雷电六丁如可檄,为君移向读书堂。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