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丁牧仲新除奉常寺簿入朝

送丁牧仲新除奉常寺簿入朝

宋代 杨万里

帝念潜龙雪邸臣,宠光玉树照青春。
家藏履舄星辰旧,天借旗常日月新。
从此云霄君稳步,向来鵷鹭我曾邻。
曲台簿正多廊庙,西府璇枢是一人。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观田中鸲鹆啄粟因悟象耕鸟耘之说戏题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乌衣缁布外无华,白锦中单分外嘉。只么跳行人不觉,忽然飞起自成花。

云际寺前山顶却望幡竿鹧鸪诸山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远近青山列画屏,近山浓抹远山轻。高屏已出低屏外,更有孤峰出一层。

二月十四日梅花二首

宋代 杨万里

雨打知无那,春暄绝不禁。
小风千点雪,落日一须金。

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蚤起翻成坐睡昏,鹊声唤我步前轩。竹扉日隙针来大,射壁千千弹子痕。

十山歌呈太守胡平一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淦客前春荷一猪,城门卖得两千馀。明朝回到石斧岭,连吃数刀今在无。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

宋代 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锦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锦寒食负先生。

赵达明太社四月一日招游西湖十首 其五

宋代 杨万里

萍生儿子点疏星,荷捲文书立万丁。回首南高峰上塔,手中攀得玉竛竮。

送朝士使虏

宋代 杨万里

又见皇华赋北征,谪仙俊气似秋鹰。诗成紫塞三更月,马渡黄河十丈冰。

赵北燕南有人否,禽胡归汉竟谁曾。天家社稷英灵在,佳气时时起五陵。

午过横林回望惠山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道是冰销快水程,不知青女解藏冰。芦花多处竹阴底,砌作瑶堤不计层。

寄题石湖先生范至能参政石湖精舍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不关白眼视青云,四海如今几若人。渭水傅岩看后代,东坡太白即前身。

整齐宇宙徐挥手,点缀湖山别是春。解遣双鱼传七字,遥知掉脱小乌巾。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宋代 杨万里

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九月三日喜雨盖不雨四十日矣

宋代 杨万里

玉帝愁闻旱,雷公怒见须。搜龙无亸处,倒海不遗馀。

稻里云初活,荞梢雪再铺。老农啼又笑,欲去且安居。

和仲良春晚即事

宋代 杨万里

欲与东风说,休吹随絮飞。
吾行正无定,魂梦岂忘归。
花暖能醺眼,山浓欲染衣。
只嫌春巳老,此景也应稀。

题张以道上舍寒绿轩

宋代 杨万里

菊芽伏土糁青粟,杞笋傍根埋紫玉。雷声一夜雨一朝,森埋迸出如蕨苗。

先生饥肠诗作梗,小摘珍芳汲冰井。风炉蟹眼候松声,笊篱亲捞微带生。

烂炊凋胡淅青精,芼以天随寒绿萌。饥时作齑仍作羹,饱后龙凤同庖烹。

太官蒸羔压花片,宰夫胹蹯削琼软。豹胎熬出祸胎来,贵人有眼何曾见。

天随尚有愁作魔,愁杞作棘菊作莎。君不见黄金钱照红玉豆,秋高更觉风味多。

先生酿金鍊红玉,自莎自棘如予何。金空玉尽苗复出,吃苗吃花并吃实。

天随白眼屠沽儿,不道有人头上立。

过阊门溪

宋代 杨万里

黟祁二邑水分源,到此同流怒政奔。忽值两山盘作峡,更峨双石插为门。

中通翠浪才容线,仰看青天细似盆。滟滪瞿唐姑未问,祗经此险已销魂。

书孙公谈圃谈圃载子由为黄白术将举火一猫据炉而溺须臾不见

宋代 杨万里

少许丹砂和水银,鍊成紫磨赚痴人。颍滨莫笑狸奴著,却恐狸奴笑颍滨。

晚泊杨州

宋代 杨万里

杨子桥西转綵航,粉城如练是维杨。百年旧观兵戈后,近是新开草木荒。

杰阁高台云上出,野梅官柳雪中香。史君领客周遭看,走马归船欲夕阳。

舟过杨子桥远望

宋代 杨万里

此日淮堧号北边,旧时南服纪淮堧。
平芜尽处浑无壁,远树梢头便是天。
今古战场谁胜负,华夷险要岂山川。
六朝未可轻嘲谤,王谢诸贤不偶然。

晨炊泉水塘,村店无肉,只卖笋蕨,嘲亭父

宋代 杨万里

屠门深闭底须愁,土锉无烟也莫羞。
笋便落林犹胜肉,蕨才出土更烧油。
万钱下箸今安在,一饭流匙饱即休。
吾道藜羹元不糁,至今讳杀古陈州。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