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任光禄竹溪记

任光禄竹溪记

明代 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译文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收藏的东西,从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筑园建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可心的竹子,常常不惜花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而江南人中有人讥笑他们说:“京城人竞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呜呼!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恐个白是笑不完的了。俗语说: “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愈贵。”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他的花木。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盛况,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花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以自适。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记述一下吧。”我认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攀比,而随意取其当地所有;恐怕还是对竹独有特殊的爱好,而不愿意把它告诉别人呢?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绝没有动人的姿色和香味值得喜爱。所以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妖艳柔美不如花,孑孑然有如高傲独立的士人,不能与尘俗混同合一。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那么京城人难道也是能知竹而加以珍爱的吗?他们不过是想用此与别人争夸富贵,如同用奇花异石向人炫耀一样。所以京城人的珍爱竹子,与江南人的不重竹子,他们都算不上懂得竹子。

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任君在繁华闹市中生长,而能不沉溺其中,衣饰、车马、僮仆、歌舞,凡是富贵人家所沉湎嗜好的,一切摒弃而去。尤其是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人交往,凛然有高洁独立之气,这正是任君对于竹子必有自得的地方。只要人们喜爱某种东西,那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他对于那种东西的追求。那么虽然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其力予以收集,然后心里才高兴。任君的财力虽然使他能尽量寻觅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可叹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为人贵重,对此我更加有感受了。

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注释

任光禄:任氏,名卿,字世臣,号竹溪,宜兴人,生于明宏治戊午五月十六日,卒于嘉靖甲寅八月初十日。曾历任光禄寺署丞、湖广都御史等职。所居皆艺竹,故号竹溪。
光禄:官名,光禄寺卿或少卿。
绝徼(jiào):极远的边地。
徼:边界。
芟(shān):锄除。
去:去除。
是:这。
穷其所生之地:探求它的原产地。穷:追溯。
去乡:离开本土。
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世人对于美丑的看法,是不固定的。
荆溪:水名,在江苏南部,经溧阳、宜兴,注入太湖。
间:间隙,这里指偶然。
土:这里指本土,本地。
蓊(wěng)然:丛密的样子。
臭(xiù)味:气味。
绰约:柔美的样子。
孑(jié)孑然:形容孤高的样子。
偃蹇(jiǎn):高傲的样子。
谐:协调。
一:一样的。
纷华:指富贵繁华的生活。
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只要人们喜爱某种东西,那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他对于那种东西的追求。间:间隔,阻止。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重:甚。

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唐顺之的舅舅光禄大夫任君在荆溪之上修筑园林,请唐顺之为文以记,于是作者便写下这篇文章。

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赏析

  文章起笔写京师人与南方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一贵一贱,形成鲜明的对照;进而推理叙写“绝徼海外人”可能有的态度,从而发出“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的慨叹;接下来既写人又写竹,借竹的形象对任光禄的人品进行了充分的肯定,点明他知竹爱竹的根源在于他不流于俗的美好品德。
  入题之前,作者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论述世人对竹的态度,其所论的内容虽说与记述的中心有关,但由于所涉的对象广泛,其中不仅有“斩竹而薪之”的江南人,还有“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的京师人,甚至还有绝徼海外之人,一旦见竹,必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这就产生一种感觉,似乎这段文字并不是专为任君而书。在这里,形成对比的首先不是任君和贱竹者,而是江南人和京师人、绝徼海外之人。以三者不同的好恶之情,充分显示了世人“物去乡则益贵”的心理状态,从而得出“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的结论。
  这一段内容有叙,有议,有结论,其本身就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系统,作者似乎只是有感而发,泛泛议论,显得随意而亲切。这一番议论的真实意义,是在文章提出任君植竹一事后才得到显露的。正因为对世人贵竹贱竹的心理有了充分的论述,所以任君植竹之事一经写出,其不同寻常处即豁然可见:他身居江南,却不同于江南人的贱竹;他贵竹,却又并非如京师人一样因竹难致之故。
  前文所写及的众人对竹的态度本已各各有异,互成对照,而任君之所为又与他们完全不同,这恰如峰回路转,忽见其异。倘若没有前面足够的铺垫,或者仅以贱竹者与任君形成简单的对比,任君之举绝不会产生如此醒豁的感觉。前面一段似乎不甚经意写就的文字,实际上每一层都包含着作者的深意。
  作者对中心事件本身只用寥寥数语一表而过,而对任君之言却记叙颇详。任君把植竹一事说得极为轻淡,简单地把如此做的原因归之于“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正是这一笔推动了文意的发展,并最终导出了题旨。因为任君的举动已在世人映衬之下显得极不寻常,而他那轻描淡写的表白却与他的举动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这不能不使人对他的话语产生疑问和揣测。
  作者把“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这样的推测之语作为引言以带出他对任君植竹意义的阐述,正表现了由上文所叙而引起的心理活动,文中接着对任君的赞美之辞,是上文所显现出来的内在走向之继续,是思维逻辑发展的必然,而不是勉强地加诸其身。经过层层推演,作品终于揭示出任君对竹的态度与世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任君之贵竹在于知竹,知竹又在于他的人格与竹自有某种相通之处;而“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作者最后断语,即使居地不产竹,任君必力致之;即使有足够的力量致奇花石,他也无意于此。有以上的反复衬托、对比和论析,这一推断的产生合情合理;同时,它与任君“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的表白逆相绾合,也使这一段前面的揣测语有了结论。
  全文以竹与花石这一对处于矛盾状态的物体为中心,以各种人对待它们的不同态度为线索,不断构成新的矛盾与统一。江南人与京师人对竹的态度截然不同,却在奇花石上存在着一致,由此就引出了新的比较对象——绝徼海外之人;而这三者皆非知竹者,又共同成为任君的对照,充分映衬出任君高尚的品格情操。全文前后环环相扣,舒卷自如,浑然—体。

诗人唐顺之的古诗

灵芬精舍

明代 唐顺之

山人爱长生,辟谷亦云久。何以济朝饥,紫芝大如手。

周莲渠以诗问病次韵

明代 唐顺之

诗书能作祟,齿发自多愁。且效漆园放,还同莲社投。

樗材非世用,药石拙身谋。脉脉淹时序,空贻知己忧。

偶感十一首 其八

明代 唐顺之

匹夫亦足关轻重,好共军门仔细论。吴楚不知收剧孟,夏人还解□□□。

答朱刑部士南见寄

明代 唐顺之

清斋偃息灌园余,啭尽春禽又夏初。对客不须妨蜡屐,占年常自检农书。

六经脚注吾焉敢,五岳行踪或可如。宣室正须公等在,野人只合掩荒庐。

苍翠亭

明代 唐顺之

风来松涛生,风去松涛罢。虽非参禅客,暂此学观化。

赠张通政

明代 唐顺之

五湖舟楫是家居,箧里惟携老氏书。几日陆沉门下省,一生心迹海东渔。

宾常满座嫌犹少,行不赍粮任所如。阳羡山灵相望久,独能无意命巾车。

题龙池庵三首 其三

明代 唐顺之

霁后岚光散晓岩,望中佳丽尽东南。三春兰蕙堪成畹,千里湖山并在庵。

驯鸽下时呈佛性,飞鹰宿处见僧龛。维摩今日还多病,酬答谁将究妙严。

游神墩寺次壁间韵二首 其一

明代 唐顺之

新雨郊原草木柔,葛巾黎杖此寻幽。藤垂小径蝉声满,苔合荒庭鸟迹留。

隐几翻经聊习静,凭高望远一销忧。相逢更是烟霞客,携手同为汗漫游。

赠熊南沙郡倅入贺万寿节三首 其三

明代 唐顺之

一朝辞宠辱,终岁事沉冥。只可群麋鹿,那能出户庭。

北胡频候月,南纪正占星。长策须君辈,将何献帝庭。

董进斋寿诗

明代 唐顺之

自爱悬车早,经今十岁余。薄游沧海客,大隐市城居。

坐阅人间世,时翻肘后书。里中问耆旧,羡尔更谁如。

司训殷龙岩寿诗

明代 唐顺之

白头博士早悬车,鸠杖扶身八十余。甲子暗占绛老岁,今文口授伏生书。

清尊只许通门客,隐几何心出里闾。应笑嬴金无所用,仙郎才藻更谁如。

家居赠别陈佥事约之

明代 唐顺之

已甘踪迹滞丘樊,暂逐行麾思欲翻。才薄最宜明主弃,身贫独感故交存。

苍苔掩径谁相过,芳草怀人未敢言。知君王事方鞅掌,不记于陵长灌园。

浙中流言王游击丧师二三千者又闻总督默林公将至太仓诗以自咎并以 ...

明代 唐顺之

兵略元非素所闻,疏才多愧荐书勤。自知才相难成事,共笑狂谋易偾军。

雄阃岂堪分玉节,岩扉秪合伴松云。困山绣斧深悬望,伫看神机静海氛。

答陈澄江佥事村居韵八首 其七

明代 唐顺之

樗散甘为笑,逢迎已觉迷。渐能谙豕牧,宁复舞鸡啼。

村居邻北郭,野语学东齐。此是潜夫宅,吾将为子题。

食石首鱼又得鲳勒二鱼喜作口号向时石首每至郡鲳勒亦不至也非海氛 ...

明代 唐顺之

凶状腹前排剑戟,凶谋腹里涨彭亨。罟师自有截江网,性命惟堪一箸轻。

谒夷齐庙二首 其二

明代 唐顺之

归周仍避纣,渭叟况同襟。叩马何饶舌,采嶶还苦吟。

当年谏武意,昔日事殷心。生死知音在,明夷用独深。

宿游塘书怀二首 其一

明代 唐顺之

脉脉常多病,睢睢竟寡谐。鸴鸠知分量,稿木任形骸。

虫语喧清夜,藤花媚小斋。逃虚何足叹,心迹幸无乖。

壬子陆生南阳褚生滔赴试与之叙别不觉坐至夜分因作二首 其二

明代 唐顺之

汨没嗟来久,前儒与后生。争矜腐鼠得,谁逐冥鸿征。

默坐蛩秋语,窥书萤夜明。旧游看籍湜,应悉此时情。

南征歌十二首 其七

明代 唐顺之

军书插羽速星奔,邛僰夷王尽款门。杀气三秋清瘴海,轻兵一夜袭昆仑。

游汤泉四首 其二

明代 唐顺之

坐看池底绚霞光,疑是莲花火里藏。借问幻师谁会此,乾坤炉冶炭阴阳。

唐顺之

唐顺之

  唐顺之(公元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 355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