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定风波·感旧

定风波·感旧

宋代 苏轼

莫怪鸳鸯绣带长,腰轻不胜舞衣裳。薄幸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恣轻狂。
花谢絮飞春又尽,堪恨。断弦尘管伴啼妆。不信归来但自看,怕见,为郎憔悴却羞郎。

苏轼定风波·感旧译文

莫怪鸳鸯绣带长,腰轻不胜舞衣裳。薄幸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恣轻狂。
送你的鸳鸯衣带长,你莫见怪,我身体瘦弱也承受不了歌舞挥动的强求。负心的人只贪心去寻花问柳,去向何方?依旧寻欢作乐、追求声色、放纵轻浮。
花谢絮飞春又尽,堪恨。断弦尘管伴啼妆。不信归来但自看,怕见,为郎憔悴却羞郎。
又一个凄苦的春天在悲伤中过去,心中无限惆怅。琴长久不弹,弦早已断了,管长久不吹,已落满尘土,与这两件东西为伴的是女人的啼妆。若不信请回未看看,怕相见,自己的憔悴容颇见不得他。

苏轼定风波·感旧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唐教坊曲。以五代欧阳炯所作为正格。双调62字,平韵仄韵互用。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醉琼枝》。
鸳鸯绣带:绣有鸳鸯花纹的衣带,男女定情信物之一。
腰轻:细腰,这里代指瘦弱的身体。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
薄幸:薄情,负心。
系马:拴马。恣:任凭。轻狂:放浪,轻浮。
断弦:琴弦断绝。尘管:乐器陈旧。啼妆:泪湿容妆。
归来:从良。
憔悴(qiáo cuì):黄瘦,困顿。

苏轼定风波·感旧赏析

  上片写感旧,写一歌妓独处深闺的怨恨和相思。第一、二句写歌妓自我申辩,承担不起绣有鸳鸯花纹的衣裳。歌妓这些感情的困扰,压抑的痛苦,是负心郎对歌妓的偏见造成的,表达了词人对人性不平等的悲观,“莫怪”,“不胜”都强烈地反映了女性的抗争。第三、四、五句写歌妓对负心郎行为的披露。在“垂杨系马”处,负心郎依旧 “游冶”、“轻狂”。“薄幸”是披露负心郎薄情,“游冶”是披露负心郎寻欢作乐。“贪”是披露负心郎追求声色,“态轻狂”是披露负心郎放纵轻浮。词人点明这些披露,为的是追求女性平等,追求社会心理平衡。这种主张不向男性妥协而奋心抗争,是词人为女性追求人性平等、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
  下片写伤今,写歌妓被冷落后的遭遇、抗争与矛盾心态。前三句描绘歌妓被冷落后的遭遇。“花谢”、“絮飞”、“春又尽”,不仅点明了他们分手的时间,而且点明了他们情爱已经到了尽头。令人痛恨的是,情感又陷人“断弦”、“尘管”、“啼妆”之中,令歌妓流泪怨愁。这是控诉和反抗,是女性可贵的觉醒。最后发出自信的呼唤,不信以往的道路走错了,坚信自己看准的道路要走下去。然而,歌妓终于从痛苦中发现,夫妻关系的失败会导致人生全盘皆输,歌妓又不得不向负心郎妥协,压抑着自己的人性平等、人格尊严。“怕见”负心郎“动于颜色”,还把希望寄托于张生与莺莺式的“不为傍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的良心发现。这种抗争、矛盾、妥协与良心发现,反映了歌妓的也是词人的思想局限性。
  全词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叙述了一位被丈夫冷落的歌妓为了人性平等而抗争的故事。这是中国歌妓在宋代社会追求人身自由与尊严解放的一位杰出代表。该词的意义就在于向世人呼吁,追求女性平等与女性尊严是人类历史永恒的主旋律,必须长久地演奏下去。

苏轼定风波·感旧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的一天,陈襄宴请苏颂、苏轼,席上有歌妓唱曲。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暮春,苏轼在返回杭州的途中回忆起歌妓唱的曲,作该词。

诗人苏轼的古诗

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

宋代 苏轼

皇天遣出家,临老乃学道。
北归为儿子,破学堪一笑。
披云见天眼,回首失海潦。
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
大儿牧众稚,四岁守孤峤。
次子病学医,三折乃粗晓。
小儿耕且养,得暇为书绕。
我亦困诗酒,去道愈茫渺。
纷纷何时定,所至皆可老。
莫学柳仪曹,诗书教氓獠。
亦莫事登陟,溪山有何好。
安居与我游,闭户净洒扫。

西江月·梅花

宋代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过岭寄子由三首?此诗第三首为子由作?

宋代 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投章献策谩多谈,能雪冤忠死亦甘。
一片丹心天日下,数行清泪岭云南。
光荣归佩呈佳瑞,瘴疠幽居弄晚岚。
従此西风庾梅谢,却迎谁与马毵毵。
山林瘴雾老难堪,归去中原茶亦甘。
有命谁怜终反北,无心却笑亦巢南。
蛮音惯习疑伧语,脾病萦缠带岭岚。
赖有祖师清净水,尘埃一洗落毵毵。

千秋岁(湖州暂来徐州重阳作)

宋代 苏轼

浅霜侵绿。发少仍新沐。冠直缝,巾横幅。美人怜我老,玉手簪黄菊。秋露重,真珠落袖沾余馥。
坐上人如玉。花映花奴肉。蜂蝶乱,飞相逐。明年人纵健,此会应难复。须细看,晚来月上和银烛。

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

宋代 苏轼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纵笔三首·其一

宋代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初发嘉州

宋代 苏轼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更鲜。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
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是日期乡僧宗一,会别钓鱼台下。
?

送穆越州

宋代 苏轼

江海相忘十五年,羡公松柏蔚苍颜。四朝耆旧冰霜后,两郡风流水石间。

旧政犹传蜀父老,先声已振越溪山。樽前俱是蓬莱守,莫放高楼雪月闲。

南歌子 楚守周豫出舞鬟

宋代 苏轼

绀绾双蟠髻,云敧小偃巾。轻盈红脸小腰身。叠鼓忽催花拍、斗精神。

空阔轻红歇,风和约柳春。蓬山才调更清新。胜似缠头千锦、共藏珍。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横湖

宋代 苏轼

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
卷却天机云锦段,従教匹练写秋光。

王伯敭所藏赵昌花四首梅花

宋代 苏轼

南行度关山,沙水清练练。
行人已愁绝,日暮集微霰。
殷勤人梅花,仿佛吴姬面。
暗香随我去,回首惊千片。
至今开画图,老眼凄欲泫。
幽怀不可写,归梦君家倩。

行香子·秋与

宋代 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回。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其三

宋代 苏轼

古汴从西来,迎我向南京。东流入淮泗,送我东南行。

暂别复还见,依然有馀情。春雨涨微波,一夜到彭城。

过我黄楼下,朱栏照飞甍。可怜洪上石,谁听月中声。

濠州七绝 观鱼台

宋代 苏轼

欲将同异较锱铢,肝胆犹能楚越如。
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

东坡八首,并叙 其一

宋代 苏轼

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

独有孤旅人,天穷无所逃。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

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

月兔茶

宋代 苏轼

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
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
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复次放鱼韵答赵承议、陈教授

宋代 苏轼

扰扰万生同大块,抢榆不羡培风背。青丘已吞云梦芥,黄河复缭天门带。

长讥韩子隘且陋,一饱鲸鲵何足脍。东坡也是可怜人,披抉泥沙收细碎。

逝将归修八节滩,又欲往钓七里濑。正似此鱼逃网中,未与造物游数外。

且将新句调二子,湖上秋高风月会。为君更唤木肠儿,脚扣两舷歌《小海》。

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题画文殊、普贤

宋代 苏轼

西方真人谁所见?衣被七宝从双狻。当时修道颇辛苦,柳生两肘乌巢肩。

初如濛濛隐山玉,渐如濯濯出水莲。道成一旦就空灭,奔会四海悲人天。

翔禽哀响动林谷,兽鬼踯躅泪迸泉。庞眉深目彼谁子,绕床弹指性自圆。

隐如寒月堕清昼,空有孤光留故躔。春游古寺拂尘壁,遗像久此霾香烟。

画师不复写名姓,皆云道子口所传。纵横固已蔑孙、邓,有如巨鳄吞小鲜。

来诗所誇孰与此,安得携挂其旁观。

朝云诗(并引)

宋代 苏轼

世谓乐天有粥骆马放杨柳枝词,嘉其主老病不忍去也。
然梦得有诗云: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乐天亦云:病与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
则是樊素竟去也。
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
因读乐天集,戏作此诗。
朝云姓王氏,钱唐人,尝有子曰幹儿,未期而夭云。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宋代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1142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