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

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

宋代 张先

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张先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译文

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
心中思念情郎,于是登上高楼远望。楼前的芳草,一年一绿,如今又是春天来到。这青翠的绿色仿佛情郎离去时所着衣袍的颜色。分别时,他不忍离去,回首凝望,衣袖随风飘动。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一别数年,他崭新的衣袍恐怕已经变旧了吧。新绿的颜色也已经暗淡无光了吧。其实韶华易逝,就连镜中的容颜也一年一年地逐渐减色,不像芳草那样岁岁依旧。

张先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注释

菩萨蛮: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楼前芳草年年绿:此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镜中春:指镜中女子的容颜如春光般姣好。

张先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赏析

这是一首以感春怀人为内容的闺怨词。起首“忆郎还上层楼曲”一句通过闺中少妇登楼望远的视线,把她的一颗愁心送到远方游子的身边。登楼望远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多从空间落想,怅望行人此去之远。第二句“楼前芳草年年绿”,则从时间落想,因见芳草“年年绿”而怅念行人远行之久。从这句词的出处来说,它取意于淮南小山《招隐士》与王维《山中送别》句意,暗含既怨游子不归又盼游子早归的复杂意味。
三、四两句“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巧妙地以第二句句末的一个“绿”字为桥梁,从“芳草年年绿”到“绿似去时袍”,由望景过渡到怀人,感今过渡到思昔。抒情女主人公从芳草之绿生发联想,勾起回忆,想起郎君去时所着衣袍的颜色,并进而追忆其人临去依依、回首相望时,衣袖随风飘动的情景。离别之际的这一细节深深印在她的记忆之中,是时时都会重现眼前的一幅令人黯然魂销的画面;此时,因望见芳草绿、想到“去时袍”,当初的这幅画面又分明似在眼前了。此时此事,此情此景,真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小雅·隰桑》)。从这两句词,即可以想见词中人当年别郎时的留恋,也可以想见其此时“忆郎”时的惆怅。牛希济《生查子》词中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可与这两句词参读,不同的是:张先词就居者立言;牛词则拟居者口吻以嘱咐行者。两者俱谓见绿草而不忘着绿之人,其运思之同异正未易区别。
换头“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两句,紧承上片的三、四两句。词笔不离衣袍,而又翻出新意。同样是写那件绿色的衣袍,但上两句是回忆去时的袍色,这两句是想象别后的袍色。前者把一片相思时间上拉回到过去,后者则把万缕柔情空间上载送到远方。同时,这两句又与上片第二句中的“年年”两字遥相呼应,也是从时间落想,暗示别离之长久。正因别离已久,才会产生衣袍已旧、怕那去时耀眼的绿色已经暗淡无光的推测。又从袍之旧、色之褪,触发青春难驻、朱颜易改之感。于是,自然引出下面“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两句,把词意再推进一步。词中人之所惋惜、恐惧的是一个意义更深广、带有永恒性的人生悲剧,而不仅仅是一次别离的痛苦。离别固然折磨人,但行人终有归来之日,日后相逢之乐还可以补偿此时相思之苦;至于人生短促、岁月无情,而居者与行者都会分离中老去,这却是无可挽回、无可补偿的,正所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恋花》)。这两句词,则对照眼前“芳草年年绿”之景,怨叹人之不如花草。花落了,明年还会开;草枯了,明年还会绿;而人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了。镜中的春容只会年年减色,不会岁岁更新。刘希夷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白头吟》)说的也是这样的意思。
张先特别擅长于攫取具有特色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此词则始终围绕颜色运思,并用以穿针引线,贯穿全篇。词之上片着眼于颜色的绿与绿之相同,使空间隔绝的近处芳草与远方行人相连结,使时间隔绝的此日所见与昔日所见相沟通,从而使楼前景与心中情融会为一,合为词境。下片着眼于颜色的新旧差异,使回忆中的昔时之袍与想像中的此日之袍相对照,使身上衣与境中人相类比,使容颜之老与花草之新形成反比。上片因“忆郎”而“上层楼”,因“上层楼”而见“楼前芳草”,因芳草之“绿”而回忆郎袍之“绿”,再因去时之“袍”而想到风飘之“袖”。首句与次句的两个“楼”字,紧相扣合;次句与第三句的两个“绿”字,上下钩连;第四句的“袖”字固与第三句的“袍”字相应,句中的“回头”两字也暗与第三句的“去时”两字相承,针线绵密,过渡无痕。下片虽另起新意,却与上片藕断丝连。因三、四两句回忆起去时之袍,过片两句就进一步想象此时之袍;过片两句的上、下句间,则是因衣袍之“旧”而致慨于“颜色非长久”。接下来的两句,更因袍色之不长久而想到“镜中春”也不长久,再回溯上片“芳草年年绿”句,而有感于不如花草之年年常新。通篇脉络井然,层次分明。

诗人张先的古诗

醉垂鞭(赠琵娇娘,年十二)

宋代 张先

朱粉不须施,花枝小。春偏好。娇妙近胜衣。轻罗红雾垂。
琵娇金画凤。双条重。倦眉低。啄木细声迟。黄蜂花上飞。

塞垣春(寄子山)

宋代 张先

野树秋声满。对雨壁、风灯乱、云低翠帐,烟销素被,签动重云。甚客怀、先自无消遣。更篱落、秋虫叹。叹樊川、风流减。旧欢难得重见。
停酒说扬州,平山月、应照棋观。绿绮为谁弹,空传广陵散。但光纱短帽,窄袖轻衫,犹记竹西庭院。老鹤何时去,认琼花一面。

武陵春(双调)

宋代 张先

秋染青溪天外水,风棹采菱还。波上逢郎密意传。语近隔还莲。
相看忘却归来路,遮日小荷圆。菱蔓虽多不上船。心眼在郎边。

浣溪沙(中吕宫)

宋代 张先

轻屟来时不破尘。石榴花映石榴裙。有情应得撞腮春。
夜短更难留远梦,日高何计学行云。树深莺过静无人。

于飞乐令(高平调)

宋代 张先

宝奁开,菱鉴静,一掏清蟾。新妆脸、旋学花添。蜀红衫,双绣妆,裙缕鹣鹣。寻思前事,小屏风、巧画江南。
怎空教、草解宜男。柔桑暗、又过春蚕。正阴晴天气,更暝色相兼。幽期消息,曲房西、碎月筛帘。

偷声木兰花(般涉调)

宋代 张先

曾居别乘康吴俗。民到于今歌不足。骊驭征鞭。一去东风十二年。
重来却拥诸侯骑。宝带垂鱼金照地。和气融人。清霅千家日日春。

苏幕遮(般涉调)

宋代 张先

柳飞绵,花实少。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斜日两竿留碧□。马足重重,又近青门道。
去尘浓,人散了。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莫讶安仁头白早。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般涉调)

宋代 张先

心膂良臣,帷幄元勋,左右万几。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易镇梧台,宣条期岁,又西指夷桥千骑移。珠滩上,喜甘棠翠荫,依旧春晖。
须知。系国安危。料节召、还趋浴凤池。且代工施化,持钧播泽,置盂天下,此外何思。素卷书名,赤松游道,飙驭云軿仙可期。湖山美,有啼猿唳鹤,相望东归。

醉垂鞭(赠琵琶娘,年十二)

宋代 张先

朱粉不须施,花枝小。春偏好。娇妙近胜衣。轻罗红雾垂。
琵琶金画凤。双条重。倦眉低。啄木细声迟。黄蜂花上飞。

酬周开祖示长调见索诗集

宋代 张先

辩玉当看破石诗,泥沙有实即山辉。
都廛往往无真璞,误使人凭鼠腊归。

南乡子(送客过余溪,听天隐二玉鼓胡琴·般涉调)

宋代 张先

相并细腰身。时样宫妆一样新。曲项胡琴鱼尾拨,离人。入新弦声水上闻。
天碧染衣巾。血色轻罗碎摺裙。百卉已随霜女妒,东君。暗折双花借小春。

御街行(般涉调)

宋代 张先

夭非花艳轻非雾。来夜半、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何处。远鸡栖燕,落星沈月,紞紞城头鼓。
参差渐辨西池树。珠阁斜开户。绿苔深径少人行,苔上屐痕无数。余香遗粉,剩衾闲枕,天把多情付。

青门引·春思

宋代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醉红妆(中吕调)

宋代 张先

琼枝玉树不相饶。薄云衣、细柳腰。一般妆样百般娇。眉眼细、好如描。
东风摇草百花飘。恨无计、上青条。更起双歌郎且饮,郎未醉、有金貂。

劝金船(流杯堂唱和翰林主人元素自撰腔)

宋代 张先

流泉宛转双开窦。带染轻纱皱。何人暗得金船酒。拥罗绮前后。绿定见花影,并照与、艳妆争秀。行尽曲名,休更再歌杨柳。
光生飞动摇琼甃。隔障笙箫奏。须知短景欢无足,又还过清昼。翰图迟归来,传骑恨、留住难久。异日凤凰池上,为谁思旧。

感皇恩(道调宫)

宋代 张先

廊庙当时共代工。睢陵千里远,约过从。欲知宾主与谁同。宗枝内,黄阁旧,有三公。
广乐起云中。湖山看画轴,两仙翁。武林嘉语几时穷。元丰际,德星聚,照江东。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

宋代 张先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凤栖梧(小石调)

宋代 张先

密宴厌厌池馆暮。天汉沈沈,借得春光住。红翠斗为长袖舞。香檀拍过惊鸿翥。
明日不知花在否。今夜圆蟾,后夜忧风雨。可惜歌云容易去。东城杨柳东城路。

宴春台慢(仙吕宫)

宋代 张先

丽日千门,紫烟双阙,琼林又报春回。殿阁风微,当时去燕还来。五侯池馆频开。探芳菲、走马天街。重帘人语,辚辚绣轩,远近轻雷。
雕觞霞滟,翠幕云飞,楚腰舞柳,宫面妆梅。金猊夜暖、罗衣暗袅香煤。洞府人归,放笙歌、灯火下楼台。蓬莱。犹有花上月,清影徘徊。

惜琼花·汀苹白

宋代 张先

汀苹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旱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张先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 156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