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宋代 安道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故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安道七律·到韶山译文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已经与故乡阔别了三十二年。
故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故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铁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因为有这么多敢为自己伟大理想而去牺牲的人,敢去改变旧的日月换新的天地。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安道七律·到韶山注释

别梦:指离别之后,不能忘怀,家乡与故人常出现在梦中。
依稀:仿佛、隐约,不很分明。
咒:诅咒、痛恨,这里只是恨的意思。
逝川:流去的水,比喻流逝的光阴。
故园:故乡,指韶山。
故旗:革命的旗帜,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
戟: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
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喻反动派。
高悬:高高举起。
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即蒋介石反动武装。
为有:因为有。
多:增强激励。
敢教:能令、能使。
日月换新天:谓半封建半殖民地韵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喜看:高兴地看到。
菽:豆类的总称。
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
英雄:此指新中国的农民。
下夕烟:从黄昏时的炊烟和暮霭中归来。

安道七律·到韶山创作背景

  1959年6月25日傍晚,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之久的家乡韶山,逗留到27日午后离开。毛泽东在这次返乡,与故乡父老欢聚畅谈,使人民非常激动欢乐,这两天成了韶山真正的节日。这首七律,是25日深夜写成的。

安道七律·到韶山赏析

  这首七律,记述了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逝川,是化用孔子的话,是说过去的日月。《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说自从离开韶山,在那可诅咒的旧社会,为革命东奔西忙,韶山的乡亲们却遭受了无穷的灾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笼罩在韶山的上空,韶山的大地上洒下了无数的革命先烈的鲜血,但是韶山的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与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毫不妥协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回到韶山,看到的景象与以前大不相同了。韶山也像中国各地一样,在党的领导下,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当前的大好形势,不禁回想起过去,在那如火如荼的革命时期,韶山的人民真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故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韶山人民高举着革命的故旗,武装起来与反动派进行斗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韶山的人民从来没有畏惧。一方面是韶山的人民高举起故旗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一方面是反动派高举起霸主的铁鞭,对革命的人民进行血腥的镇压。韶山人民与反动派的斗争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是根本没有调和的余地的。
  三十二年前的星星之火,终于发展成燎原之势,原因在于革命人民拥有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这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奋起反抗,坚持到底,因为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多壮志”指充满凌云之志,所以义无反顾,前仆后继。32年间,一个小小的六百来户的韶山冲,就有148位革命烈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有毛泽东的六位亲人: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毛岸英,有毛泽东亲自创建的韶山党支部的五位同志:毛福轩、钟志申、庞叔侃、李耿侯、毛新梅。烈士的鲜血结出了丰硕的革命成果,天地更新,日月重光,新中国诞生了,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由此可以理解毛泽东韶山之行的所作所为,理解诗中的一个“咒”字。。
  结末“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写韶山冲稻浪滚滚,丰收在望,人人奋发,安居乐业,这是革命先烈“换新天”理想的实现,也是对长眠地下的先烈的最好告慰。发展生产,建设祖国,人人争先,是先烈革命精神的发扬光大。这一联的思想内容承上延伸,大有拓展。从意境上看,前面激烈斗争,腥风血雨,这里炊烟袅袅,风景如画,完全不同的景象,体现换了新天;从诗人的感情言,则由激愤而舒缓,由沉重转喜悦。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韶山,但实际上概括了中国,事实上中国各地的情况都和韶山一样,中国的人民都经历过血和火的考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诗人安道的古诗

鹊巢

宋代 安道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洞仙歌·闰重午

宋代 安道

画船箫鼓,记年时佳节。漫衍鱼龙正奇绝。但而今、却向梦里家山,凭记取、一水潇湘呜咽。

当门悬艾虎,彩线香菰,谁更投诗吊忠烈。千古最伤心,脉脉高情,祗付与、金瓯残缺。

恨闰月、经年恰迟来,算带得骄阳,恼人情热。

偶题竹上

宋代 安道

冷翠何冥密,幽寻独坐时。
扉开流水过,风静到云迟。
懒性知终弃,虚心幸自持。
偶然吟未稳,清响动高枝。

踏莎行 题篱下寻秋图,悼景姜也

宋代 安道

踏遍疏离,可怜秋冷。桑扉依旧当年景。越天觅遍又吴天,替秋写出亭亭影。

几阵西风,一条芳径。荒苔细草零星剩。落英憔悴正黄昏,无情零雨重阳近。

沁园春·谁似花翁

宋代 安道

谁似花翁,长年湖海,蹇驴弊裘。想江尘醉帽,青楼歌扇,挥金谈笑,惜玉风流。吴下阿蒙,江南老贺,肯为良田二顷谋。人间世,算到头一梦,蝼蚁王侯。悠悠。吾道何求。况白首相逢说旧游。记疏风淡月,寒灯古寺,平章诗境,分付糟丘。聚散抟沙,炎凉转烛,归去来兮万事休。无何有,问从前那个,骑鹤扬州。

悲愤五首悼亡室滦州石氏 其二

宋代 安道

玉箸双垂便溘然,人言佛果定生天。如何明达通儒理,不信西方净土禅。

读曲歌

宋代 安道

打杀长鸣鸡,
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暝不复曙,
一年都一晓。

出火祀大辰十二首 其一 降神用《高安》。

宋代 安道

烨烨我宋,火德所畀。用火纪时,允惟象类。神以类歆,诚繇类至。

有感斯通,孚我阳燧。

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首 其一

宋代 安道

雪夜衔枚走敌师,军声鹅鹳两惊疑。探囊取得吴元济,计夺昆崙一觉时。

寄春曲

宋代 安道

游丝不系白日坠,精卫难填东海平。一点春心逐君去,柳花飞不到辽城。

素馨花赋

宋代 安道

夫何一佳人兮,入南汉之后宫。靓新妆之婉婉兮,淡颜色其丰容。

奚锡名之特异兮,曰既素而且馨。苟昭质其或亏兮,曷斯名之称情。

既承恩于非望兮,纷独有此姱节。焚椒兰而荐芳兮,濯温泉以自洁。

丘墟忽其零落兮,顾原野其青青。袅奇葩以擢秀兮,枝叶袅娜而敷荣。

留芳华于宝靥兮,翠蔓郁于罗裙。比蔓草之虞姬兮,类青冢之昭君。

贮万斛之天香兮,散菲菲其满室。莹玉雪之无瑕兮,扬倾城之国色。

想英灵之未泯兮,岂以生死而异心。忍为人而作春妍兮,期奉君之玉音。

傥薰衣而一试兮,犹有曩昔之故态也。誓一白而不濡兮,洗六宫之粉黛也。

彼竞美于生前兮,香唾碧而成花。睡海棠之未足兮,羌败国而亡家。

览环燕之遗姿兮,具已成乎尘土。孰若此花之尚神兮,竟留馨于万古。

嗟何繁列于众芳兮,独见遗于简编。岂托身于非所兮,蔽厥美而无传。

窃独悲夫此花之不幸兮,猗流落乎人间。彼冶容而倚市兮,咸妥鬓而堆鬟。

岂知修洁之可慕兮,馨香之不可亵也。绚素衣之缟缟兮,恨淄尘之见涅也。

呜呼,故宫废兮烟树苍,疑冢凄兮秋草黄。独花田兮千载,纷愈久而弥芳。

和王义门得子元韵

宋代 安道

忆向门高设矢弧,熊罴协梦不曾殊。韶华再度宜男草,宝气重还合浦珠。

相业三槐得未有,慧心七月识之无。伫看绕膝随兄后,又著斑衣袭锦襦。

苏武慢·过隙年光

宋代 安道

过隙年光,如毛尘事,暗把物情移换。浮生扰扰,背觉随尘,酒色利名萦绊。凭君看取,历代英雄,楚越周秦唐汉。漫遗留、坏冢颓碑,千古是非不断。闻早悟、碧玉壶中,白云堆里,别有翠霞宫殿。三天雅会,五彩光攒,朝赴紫微琼宴。阆苑瑶池,绛阙清都,信任逍遥游玩。笑愚顽苦海,贩骨无休,往来流转。

游云帽西庄次卢星野韵 其四

宋代 安道

昔日青袍旧,来寻郑子真。烧丹思却老,种树欲藏春。

钓客非轻汉,花源岂避秦。天边帆影杳,犹有未归人。

和史君喜雨 其一

宋代 安道

通宵奠玉乞移灾,阊阖天移午夜开。屏翳不随风伯住,雷车争逐阿香来。

送神曲奏争加额,喜雨诗成巧夺胎。闻说阪田犹未插,更须精意斡天回。

雁字三十首次韵 其十

宋代 安道

足下风烟任剪裁,何人能识倚天才。久从碧落碑前过,直到青云梯上来。

吴楚通流波并偃,关山列阵笔难摧。频将游雾萦空法,写向危峰第一隈。

上抚军徐树人夫子 其五

宋代 安道

臣心似水定风幡,兼有文章报国恩。手笔共推燕许在,韬钤总赖范韩存。

金缯前事悲南渡,锁钥何人任北门。毕竟圣朝皇极建,德威已足靖边屯。

和郭安道治书韵

宋代 安道

西风吹起白头波,半夜扁舟掠岸过。
不向长桥沽一醉,满天明月奈秋何!

书事十三绝 其十二

宋代 安道

春卿传诏捧云盘,日照金龙系綵竿。十道使华衔命出,万方雷雨布恩宽。

堤上偶成

宋代 安道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九里岗临御黄坝,曾无长策只心惊。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