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宋代 杨万里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杨万里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译文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站在山岭下看山,山就像起伏的浪涛,我看见别人登山岭,我也想去尝试。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每登高一段,就一回顾刚才所看的山,这时却发现,当我的脚已站得更高时,那山却又比我更高了。

杨万里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注释

涛:江涛,浪涛。
岭:山岭。
旋:立刻。
陟:升;登。
回顾:回头看。

诗人杨万里的古诗

书莫读

宋代 杨万里

书莫读,诗莫吟。读书两眼枯见骨,吟诗个字呕眼心。

人言读书乐,人言吟诗好。口吻长作秋虫声,只令君瘦令君老。

君瘦君老且勿论,傍人听之亦烦恼。何如闭目坐斋房,下帘扫地自焚香。

听风听雨都有味,健来即行倦来睡。

见张钦夫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克己今颜子,承家小吕申。只愁无好手,不道欠斯人。

一别时飞几,重来事总新。祥琴声尚苦,可更话酸辛。

和皇太子瑞雪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揉云挼雾碎成尘,落不曾休酉达辰。鹤禁镂冰成七字,野人拜赐敢辞频。

赵平甫幽居八操 其三 醉石操

宋代 杨万里

望之温其玉,即之寒于冰。一饮五斗,一石解酲。众人皆醉石独醒。

寒食对酒

宋代 杨万里

荔支园园花,寒食日日雨。
先生老多病,颇已疏绿醑。
儿童喜时节,笑语治樽俎。南烹俱前陈,北杲亦草具。
蝤蛑方绝甘,笋蕨未作苦。
先生欲独醒,儿意难多拒。
初心且一杯,三杯亦漫许。
醒时本强饮,醉後忽快举。
一杯至三杯,一二三四五。
偶然问儿辈,卒爵是何处。
儿言翁但醉,已忘酒巡数。

谢赵茂甫惠浙曹中笔蜀越薄笺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百楮先生十兔尖,心知奇绝敢言贪。诗无好语书仍俗,喜气多多抵得惭。

和段季承左藏惠四绝句

宋代 杨万里

个个诗家各筑坛,一家横割一江山。
秪知轻薄唐将晚,更解攀翻晋以还。

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三首 其三

宋代 杨万里

鍊句炉槌岂可无,句成未必尽缘渠。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

秋山二首

宋代 杨万里

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永和遇风

宋代 杨万里

未嫌春晚不多花,只爱青原绿似瓜。剩欲开怀纳岩壑,可堪病眼著风沙。

待船小立看鸥没,倚杖微吟尽帽斜。客里更无诗遣闷,不愁两鬓不成华。

题朱伯勤千峰紫翠楼二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秀岭西头凤岭东,周遭略数一千峰。商量没顿新楼处,顿著秾蓝酽紫中。

夜宿东渚放歌三首

宋代 杨万里

天公要饱诗人眼,生愁秋山太枯淡。
旋裁蜀锦展吴霞,低低抹在秋山半。
须臾红锦作翠纱,机头织出暮归鸦。
暮鸦翠纱忽不见,只见澄江净如练。

九月三日喜雨盖不雨四十日矣

宋代 杨万里

玉帝愁闻旱,雷公怒见须。搜龙无亸处,倒海不遗馀。

稻里云初活,荞梢雪再铺。老农啼又笑,欲去且安居。

过杨村

宋代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别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郡圃杏花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迥出千花合受降,不然受拜亦何妨。行穿小树寻晴朵,自挽芳条嗅暖香。

却恨来时差已晚,不如清晓看新妆。朗吟清露温风句,恼杀诗翁只断肠。

舟中即事

宋代 杨万里

阿翁阿囝自相随,赏遍江淮春盛时。
熊白同尝腊前酒,雌黄自改晓间诗。
醉来忽笑天地窄,老去那能儿女悲。
身後升沉各何有,到头谁黠复谁痴。

皇恐滩三首 其一

宋代 杨万里

两山夹岸走苍龙,未放中间过玉虹。只爱当头一峰好,一峰外面更三峰。

午睡闻子规

宋代 杨万里

睡眼䰒松未爽时,一声杜宇顿开眉。不须报道思归乐,今我真归不用思。

雪中送客过清水闸二首 其二

宋代 杨万里

肩舆九步十倾欹,下有冰河不敢窥。冰上水禽行似箭,忽逢缺处得鱼儿。

赏菊四首

宋代 杨万里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妍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948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